电商商品详情页的“心累时刻”
存在了很久,却很少有人改变,本应该要怎样?
Last updated
Was this helpful?
存在了很久,却很少有人改变,本应该要怎样?
Last updated
Was this helpful?
逛淘宝或者其他电商平台的时候,有不少心累的时候。 本质上,其实是因为产品存在着一些,对于心智来说并不必要的复杂性。 这些心累的时刻逐渐积累,会让用户逐渐失去探索的欲望,更难以让用户“着迷“,即便是内容为主的产品。
正如在线下超市,导航分区不明显,来回找东西就是“心累时刻“,这些都会直接影响逛感,让顾客加快失去兴趣的速度。
看了半天的详情和评论,终于下定决心要买,点“加入购物车“弹出sku浮层, 才发现自己的码/颜色没货。
淘宝可能作为平台方对尺码分类的设定比较开放,所以浮层是个收纳度更高设计。但这只是省事偷懒而已,不能成为在商详完全不露出的理由。仍然有很多其实形式可以做(比如简单露出哪几项没有货,有几项没有货,外露最热门的选项等等方式)
而众多自营电商app也纷纷参照这个交互也就更没理由了,尺码颜色信息是由平台自己定义,严格按照商品性质分类,不存在乱七八糟太多选项的情况。此种情况仍然把淘宝交互照搬过来,可以说是非常偷懒,且罔顾用户体验。
添加购物车,众所周知,除了购买,更多是收藏、标记的作用。 而同一件商品,用户会通过搜索、后续推荐、别人的分享等各种渠道重复浏览。 而这个过程很可能持续数天或月,用户几乎不可能记得住自己在购物车有加购过。
于是则会经常重复添加,或者离开当前页面,前往购物车确认自己之前选的是哪个款。 尤其目前商品款的文字描述用户经常不会记得住,需要商品详情的比对才选择了具体的款。 比如选择一个出海旅游产品,之前我感兴趣的是“天鹅号“,过两天再搜索看到这个商品,看到一堆的“美人鱼号“ “天鹅号“龙利鱼号“就忘记自己之前选定是哪一个了。
设计师考虑的设计,不应该只是像素、颜色、间距、组件。这是对用户来说感知度最低的部分,可大部分设计师却花了绝大部分的时间精力在这上面,并且乐此不疲。 真正重要的是体验,很直接的感受,能感知出来,且能有能力改变,才是设计师的价值所在。
顾客心智中重要的尺码、库存信息,回到了它原本重要的位置上,不需点击,轻轻一划就能看到。 同时,不确定自己有没有加过购物车?加的是哪一件? 现在点击尺码就能看到了,底下的按钮模块于购物车数据联动起来,即可反馈购物车的情况,不需要去购物车确认,或者为了懒得确认而经常重复添加。
woo...方便多了
2019/9/26